这十余年来,赤尾木雅次即便与江户芳美同住在一起,却也有和霞浦的幡石庆子藕断丝连、暗通款曲的往事。这般暗事也许只是近来这一次两次,也许是早已有之,但这都不是现在我们的重点所在。当前,我和宇野奈惠正因为过多地牵扯进了这件事,而被学校的教务处找上,他们从学校的立场出发,要求我们也参与协助“找到不告而别的校工后木”这件事上来。

后木,也就是幡石庆子,她切断了手机联系,也没有什么人际可以让我们找到她。尽管凭借警视力量可以得到更高层级的技术手段的支持,但霞高目前还不愿意惊动他们。于是,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一切已知条件,来挖掘幡石庆子的动向。

除了之前我所发现的一切,霞高也提供了若干可资利用的情报,比如幡石庆子留在学校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显示,幡石庆子今年32岁,十几年前在筑波艺校求学,之后又浪荡了两年,才在筑波先找了一份建材推销员的职业(也就是从二道贩子那里买来个人信息,再一个个拨电话骚扰“你是否需要装修”一类的活计),再接着才到了霞浦高中当一名教务处的校工。此外,学校也掌握一个地址和一个移动电话号码,作为联系她的方式。地址实地找去是一栋高层公寓的普通一户,霞浦本地人对这栋公寓的印象大约是“中低收入、三口之家以下家庭的聚集地”。通过拨号查询号码的归属,得到的结论是“它属于筑波的号段”,但在霞浦出现一个周围大城市的号码,倒也非常正常。

赤尾木雅次呢?我们一无所知,顶多知道他先前在筑波艺校当过老师,后面离开了学校又在白陵谋了石膏像塑型师的差事。

但这也足够了。

“假设,有这么一个思维算不上顶尖级别的好,但也算是非常灵光的人。”我描绘了一个人物形象,脑中想到的则是我的同学明石雅。“这么一个人,她凭借一张卡片,就能在陌生的筑波市锁定一个具体的地址。这样的卡片会是怎样的卡片?”

我这个莫名的问题让在场的教务处老师、宇野奈惠、那个勤工岗位的女同学都不明所以。我心下不由得摇头:要是明石同学在这里的话,她便能马上反应过来我这么问的理由。幡石庆子可以说也是和明石雅类似的角色形象,她得到的提示只有暗藏在石膏像里的东西,然后她便主动断绝和霞高的一切联系外出。石膏固形后就难以剥离,所以赤尾木雅次必须要在真正要传递的东西外面再包裹一些保护层(比如若干层报纸、一个塑料包等等),所以,石膏像拼合后“两张卡片的空隙”,实际能容纳的有效内容不过是“一张卡片”。而幡石庆子也正是由于这张卡片,才能笃定赤尾木雅次现在的处境,而定下后续这一长串的计划。凭借一张卡片所承载的信息,能够让一颗算不得顶尖的脑袋得出满打满算的结论。这张卡片会是什么卡片呢?

“一张卡片大小的纸条,赤尾木雅次把一切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嘛。”奈惠定然会这样给出“缺乏思考”的回答。

可事实并不能这样。且不说“把一切其中就里写得明明白白”需要花费多少笔墨。在写就卡片的过程中,赤尾木雅次焉能保证自己的行动不被同住在一起的江户芳美发现?退一步讲,假设他已经写成了这么一封巨细详备的书状,那也没办法包在石膏像里了。毕竟石膏像在液体状态是含水的,难保水不会浸透保护层,直接把里面的纸张也给渗坏了。再退一万步讲,他也不至于二十四小时、寸步不离地被江户芳美所监控,只消他得个空,去邮局把这纸质的东西寄到霞浦高中也就行了。

所以,这一张卡片,定是他灵机一动之下想出来的主意,甚至可以脑补这样的场景:江户和赤尾木原本安稳地在白陵从业。某天,白陵的客服江户这里接到了附近城市霞浦高中发来的一批订单,她一如往常地转给赤尾木管理的生产线。但赤尾木却在订单的信息中捕捉到了幡石庆子的痕迹,比如数量、型号编码等等。他想要作出回复,当时的环境却不够他瞒着江户鼓捣出什么动静。于是,他便将自己身边的某件东西(当然,我们通过空间的考量确定为一张卡片)藏在了石膏像里,他认为幡石庆子足以用这张卡片找到自己。

这是一张什么卡呢?现在来说,让一个普通上班族突然拿出自己身上的卡片,他身上会携带什么卡片呢?一般是工作证、身份证、常去的超市的会员卡等等,这些几乎每个人都会带在身边。会驾车的还有机动车驾驶证,经常出差的工作还会常备小额借记卡,住在封闭式小区或者安保条件较好地段的人还会携带门禁卡等等。此外,我们也可以排除一些可能,比如大额储蓄卡大多是藏在家里,或者已经被江户芳美严加看管。

这些卡片,有的能够读出当前的工作信息,有的能够记录当前住址,也有的只不过能提供一些模糊的推断因素。这其中,对一个人的信息有最为完整记录的,要数机动车驾驶证。倘若赤尾木雅次埋在石膏像里的是这么一张卡,那么读出他的去向倒是不难。

然而,赤尾木雅次并不开车到单位。否则,门卫就看不出他当事那天上班时惺忪而邋遢的样貌。机动车驾驶证虽说也是“常带卡片”,但严格来说,也有很多人选择将机动车驾驶证留在车里。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这些卡片,实则都不太能让人锁定一个人的住所。

“最后剩下的唯一可能便是:这张卡是电子病历卡。”

在这样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社会里,信息化和保障制度都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电子病历卡便是体系的终端之一。这张卡可以从卡面判断出制卡医院,再找上医院检索这位病人留在医院的信息,就可以锁定具体的地址了。办理病历卡时,出于一旦出现危急症状可以立即前往急救的考虑,医院都会要求办卡的患者留下一个地址和联系方式,这些信息都是会被记录的。幡石庆子以患者家属的名义去调取这张病历卡的信息,便可以找寻到登录地址的所在。也可以猜测一下,办理这张病历卡的时候,江户芳美并不在侧(当二人同居在一起的时候,一人生病前往医院办理病历卡,另一人出于道义很大程度上应当陪同前去,而且住址也不太可能会因为未来这场变故而刻意留下其他的地址)。甚至可以认为,这张病历卡,是在他们二人来到白陵之前,赤尾木雅次独居的时候,就在别处办好了的。尽管当时或许还没有病历卡,依然是纸质手写的病历,但随着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既然他拿到了病历卡,就必然证明着他的信息已然完成了电子化。

一张卡片,能够在临场想到时就带在身边,又能给受信方一个明显提示的,就只有病历卡。这是不错的。然而,病历卡已经握在幡石庆子手里,我们又要到哪里确认他的下落呢?

“一张病历卡长期带在身边,这说明什么?自然是赤尾木雅次有某种长期的疾病,虽然不至于严重到,但时不时的也得去治疗一通。如果他只是个体质虚弱,容易得上各种小病的药罐子,那么他就不是拿这一张常年使用的病历卡,而是就近去药店随便买点常用药对付过去了,这种用一张病历卡看十多年病的,是长期、慢性病的表现,并且对应的这个医院是看这类病的行家。再者,这家医院虽然不在江户、赤尾木二人十年来惯常的生活范围内,但它离筑波却也未必会远出多少,否则这张病历卡就只会在前往外地就诊时才会带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打听一下这个问题。在筑波一带有哪些大型医院?这些大型医院有哪些是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当中名声在外的?若是查出的线索依然不足以锁定到具体的医院,我们也可以再挖一挖,比如请教务处的老师前往白陵,在那里的门卫那里打听一下,塑型师赤尾木是否有什么一眼可见的慢性病症状。从他当时和江户芳美大吵一架之后,第二天便连上班都没精打采的情况来判断,我认为他起码是有些精力不足的特征是能被观察到的。”

好在幡石庆子虽然是我们的校工,但她也并不掌握诸如考试命题、人事安排等等被学校作为核心秘密的情报。校方追索幡石庆子的行动并不用过于急迫,于是他们便也派了人去筑波艺校和石膏像生产企业白陵,打听赤尾木雅次其人的一些体态特征。最后,这些体态特征将赤尾木雅次的形象锁定在了某种慢性病人之上。而筑波附近恰好便有以治疗此类慢性病而闻名的一座中型医院。霞高以这家医院为中心,不仅是医院,还询问了周围的一些小药店。在这广范围的调查中,我不禁感慨“大人做事果然比我们稳妥许多”,当然同时也收获了这样的情报:赤尾木雅次果然常出现在这一带看病买药。病历的追索也传回了消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某种慢性病患者赤尾木雅次”“不久前刚有一位女性拿着他的病历卡请求调阅他登录的地址”“这个女性,也就是幡石庆子的样貌”“她留存在这里的记录很有可能以后木作为人名”这样一些情报,我们的大人们也能比较方便地得到医院的信任(毕竟她以后木庆子的名义和我们学校签订了用人的合同,她的人事履历表格我们学校自然有留存,在学校的成年人们外出调查的时候自也能拿出来作为证据使用),然后便得到了她当时所查询的病历。

果不其然,医院的当班人员对不久前的这桩略有些蹊跷的事情还是记忆得很清晰的:她当时拿着一张病历卡,自称是患者赤尾木雅次的家属,需要修改这张病历卡上的患者信息。按照惯例,工作人员递给她一张空白的纸质表格让她填写需要修改的地方。接着她又强调,自己需要在医院的显示屏上看看原始的信息,才能确认要改的地方。加上她又旁敲侧击地拿了些好处给当时负责操作的窗口前台,这位工作人员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把资料交给了她。在一面感叹成年人调查情报的能力远胜于我们这年岁的同时,我们也掌握了火速赶到筑波某地的幡石庆子的情报。

这些霞浦高中派去筑波的老师们有没有跟着那个地址追索上去呢?这倒是不必了。因为在他们赶去筑波察访的第二天,正打算按图索骥前往那个地址的时候,当地的新闻报纸已经刊出了这么一则新闻:

在某住宅前发生性质严重的斗殴事件,参与斗殴的二人均重伤送医。按照这个国度媒体报道的惯例,对这种恶性事件的当事人一般采取报道姓氏加括号附注年龄的模式。霞浦高中的人们看到了当事人“幡石(32)”和“江户(66)”的字样后,都深知已不必再去追索她的下落。这两人就连找到赤尾木雅次的下处也是前脚后脚,一时齐至。冤家厮见,分外眼红,两人都是情绪失控、了无挂碍的状态,于是便拼了个十足十,以至于被后来人联络了当地警视,将这重伤的二人送去了医院。伤筋动骨一百天,短时间内自然没法直接询问这两人;而赤尾木雅次又不是学校在意的重点,所以我们的成年人们就这么撤了回来。而知晓故事其中就里的我们几位正当好奇之龄的高中生,自也对他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