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诚挚的友情,彼此之间相见恨晚,话语间非常投机,以至于双方都忘了相互之间年岁的差距。这种交情便是“忘年交”。按理说,在年纪相差甚远的两人之间,辈分暂且不说,年轻一方总该有些对老人的敬畏,老人一方也总有些照拂的意思,相互之间便多了许多礼数。能够结成“忘年交”的两人,相互之间的认可使彼此置这些礼数于不顾,可见这份情谊的弥足珍贵。

时至今日,“忘年交”更加难能,以至于我竟想不出什么知名的例子。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认知,而当今社会的观念变革异常之快。在过去,社会观念数十年、数百年也才产生一次激烈的动荡,数代人之间也可能保持着大同小异的价值观,这样的社会的确更容易让分属两代人的一组对话产生共鸣。然而进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经济、技术变革也不断催发社会思潮的变革:不久前还流行古典美,转眼间就崇尚后现代;前一天还风行爆炸头,后一日就时兴莫西干,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沧海横流当中,一代人在自己的成长环境定形,再要接受不同时期,另一种风格的观念就很难了。所以,今日要找出“忘年的交情”,可是非常的不容易。

然而,我却遇到了这么一件奇怪的事情:一位名为赤尾木雅次的,任职于筑波艺校的教师,竟尔同时被两份忘年的情谊所属,并且这份情谊还超过了友情,是强烈的爱意。其中一份来自年轻的学生幡石庆子,另一份来自返聘人员江户芳美。按道理说,三十好几,如今四十过半的赤尾木,在那时竟然没有明面上的配偶,这是怪事之一;两位垂青于他的女性竟尔都有悬殊的年龄差距,这是怪事之二。我和宇野奈惠、池田若子等人说了截至目前整理而得的一些发现,她们在惊讶的同时,也大为好奇。因为我们虽然基本弄清了这个三角关系,但先前围绕石膏像的莫名举动还是没有明白。

整理一下石膏像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幡石庆子打碎了至少一尊石膏像,并把一尊石膏像寄去白陵,另外一尊石膏像的碎片藏在了学校里;四十过半的赤尾木雅次和年龄甚大的江户芳美也渐次从筑波艺校离开,并共同供职于白陵这么个制作石膏像的地方(从这一点上看,二人的离校很可能是共同行动);最近,因为某些缘故,赤尾木雅次从白陵骤然离开,依然留在白陵的江户芳美不得不急转直下地放低身段,向幡石庆子出言相求;而幡石似乎很乐于促进事件进一步发展,寄出了我们不知道是吉是凶的一幅肖像画。

屈指算来,从那位托姓后木,实际叫幡石庆子的校工打发勤工的同学寄出这幅画已经过了两三日。按照一般物流的速度,以及我们对快递单号的追踪,我们确认了肖像画已经到了筑波白陵。时间也正好推进到了下一个周末,我便打算前往筑波,确认一下这个具体的雕像制作地,特别是赤尾木雅次的情况。

筑波,我在为闻名全土的老舞蹈家广桥美和子奔走的时候也逐渐熟悉了这座城市,也认识了熟稔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同龄人千畳敷琉璃。在她的指点下,我很快掌握了石膏像制作企业白陵的具体位置,然后乘坐市内公交赶了过去。

我现在假托的身份是一位准备攻读艺科高校的高中生(在霞浦,也有乌丸山这样文化课惨不忍睹,学生也浑浑噩噩,将艺术科作为避开文化课高分要求的后门捷径的学校在),对雕塑一道有兴趣,但成绩并不理想。从前辈那里听闻了白陵的塑型师赤尾木雅次曾经在筑波艺校担任雕塑老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并且我的人脉中,有一位名叫江户芳美的老人在白陵承担客服工作。

我在心下又暗背过一遍这编好的设定,定了定神,走到了石膏像厂家“白陵”的门口。石膏像厂家自产自销,石膏像这种东西又不是什么大宗货品,石膏像厂家的规模理所当然也很小。但小厂虽小,“企业园区”的基本规模还是有的,也就是一片围墙圈起来的平地中,坐落着厂房、办公楼和仓库,围墙的入口处有门卫岗哨。

我来到门卫处在我客气地介绍完上面的设定,请求门卫告诉我江户芳美的去处时,他却对我摇了摇头,道:“你来的真不是时候,赤尾木先生大概在小半个月前就从我们这里离开了,并且我听说,原因似乎就出在江户女士身上。”

“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故作惊讶。“能跟我详细说说吗?”

“我知道的也不多,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有一天,咱们收到一座退货的石膏像,这座石膏像好像是赤尾木先生用自己的脸当模子塑出来的,他就喜欢这么做。但江户女士却不乐意,她为了这个事情找赤尾木先生大吵了一架。他们俩待在了一个房间里,江户女士那声音很尖,外面人隔着墙都能听到;但赤尾木先生却像个闷葫芦一样,既没听到他的话语声,也没听到江户女士留给他发言的时间。好在其他人担心情况,假装无意推开门看了看,总算是确认了两人都没作出什么过激举动。但第二天,赤尾木先生上班的时候,就是一脸疲惫、衣服邋遢,他一到单位,立刻递交了辞呈,然后我们就没再见过他。”

“原来是这样……看来江户‘姑姑’这边也走不通啊。”我假意露出沮丧。“那大叔,听您的话里,好像您和赤尾木先生挺熟络的呢,您应该有他的联系方式吧?可以帮我联络一下他吗?”

很显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真的确信了这门卫和赤尾木雅次有多熟悉,而是我确信了这门卫非常好事,之前他所说的这些话,虽然以旁观者的转述口吻道来,但实则都是他的亲身见闻,否则不至于连“江户芳美咄咄逼人,完全不给赤尾木雅次还嘴的时间和余地”这般情报都掌握得如此清楚。之前我也说了,白陵的构造依然是“园区”模式而非“办公楼”模式,门卫岗离赤尾木和江户的工作区域还有很远。这些门卫又是不上班巴不得在家休息的懒汉,更不至于非工作日去给楼内做内勤(何况工厂也不设这种楼内巡保岗位)。而他又把细节掌握得如此详细,以至于第二天赤尾木上班时的衣衫不整和疲惫这些细节都被他观察到,所以问题的解释就很明白了——赤尾木和江户就是在这个岗亭里发生争吵的,而且就是这位门卫当值,所以他才会对之后二人的态度有明显的关注。

于是,我才假意顺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去说,一方面引开他些许的戒备心,二是指望他能够透露更多的情报出来。毕竟,他在这里听到了所有的,江户芳美数落赤尾木雅次的话,其中就里他自也能捋个大概。

“嗯……虽说嘛,我和他的关系是还可以,但我们毕竟是两个级别的人。”他口中含混不清地说着。“他是咱厂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石膏像的模子都得归他来做,可是重要得很呢!我就只是个看门的,他虽然认识我,但也不过是点头笑笑,打个招呼,联系方式什么的,我还真是没有。”

没有就没有吧,我也不指望能从这里问出东西来。但我至少知道了现在,因为他的离开,白陵陷入了困境当中。虽然白陵现在依然有石膏像的模具,依然能继续生产,满足客户发货和补货的需求,但他们失去了塑型师,就没办法再制作新的模具,也就是说,他们在找到新塑型师之前,没法再拓展新的产品。

“哎呀,赤尾木先生这么一走,不但我更难找到他,就连石膏像的生产也要受干扰吧?”我说出了我之前的顾虑。“这样一来,江户‘姑姑’岂不是要被大家责怪?”

“她啊……她是你的什么人吗?”这门卫自然是在试探我对江户芳美的亲疏。

“她只是我有那么点关系的亲戚啦,我按照‘辈分’这样称呼她而已。若是因为这件事,让她和赤尾木先生的关系彻底决裂的话,我也只能放弃这条关系了。”我刻意把语气压得低沉和消极,试图勾起对方的同情,以便让他为我设身处地地想想办法。

“嗯……的确,她这么一闹,赤尾木先生这么一走,压力确实就到了她头上。但她倒还真顶得住压力,一样上下班,一样当客服。得是这样,她今天上午才没错过那个寄给她的快递。但她收了快递之后,现在都离下午上班的点许久了,却也没见她过来。”

我暗道不妙。这边的冲突已然有不轻的火药味了,可霞浦的幡石庆子寄过去的肖像画,显然并非安抚情绪,而是激化事态的火星。至此我大抵能猜测,幡石庆子对这边赤尾木和江户爆发冲突也在掌控之中,或许就是她自己一手策划的这整个事件,目的便是为了报那“月葱茏”的一箭之仇。

再加上之前,幡石庆子莫名其妙地玩了一出“空手套白狼”的计策。当时我想,为了一座石膏像的蝇头小利搞这种小名堂,以一位霞浦高中正式雇员的体量来说实在是掉价。但今日转念一想,幡石庆子绝不是为了那点利益而使用连我都能随便看穿的伎俩,她的目的其实是故意让身为客服的江户芳美注意到这座送来的石膏像。

这座石膏像有什么玄机呢?我之前注意到,包括依然藏在霞浦的那一座,两座破损的石膏像都是碎成了小块,令我感到“不像是失手摔碎,而是刻意砸碎”一般。为什么打碎两座,然后寄去一座,留下一座?我陡然又从“为什么要弄碎”这一节上找到了答案:因为弄碎可以让白陵无法将石膏像恢复原状,只能从底座的记号上辨认原来的型号。而幡石庆子的具体做法是,将两座石膏像砸碎,但底座上保留型号信息的记号所在的碎块,却彼此对换了一下。

所以,一座相貌以赤尾木雅次为蓝本的石膏像的碎块,只有记号被寄去白陵,剩下的都藏在霞高一间空教室的帐篷包里;另一座无关紧要的石膏像碎块,大部分被寄去白陵,只有有记号的一块不让白陵见到。这就让江户芳美产生了错觉,幡石庆子有意摔碎了赤尾木脸型的石膏像向她挑衅(因为幡石在我们学校也是惯用后木这个少见姓氏称呼,而江户芳美对后木是异常敏感的,只要她见到快递单上后木庆子的名字,她立刻便知道是谁在惹事情),所以她才打了那个电话,将我们勤工岗位上的同学发泄了一顿。

然而,江户芳美却在破碎的石膏像里看出了玄机,最有可能的便是“赤尾木雅次与幡石庆子依然藕断丝连”的某种暗示,并由此大为光火,将赤尾木扣在门卫室数落。显然,这也有可能是幡石庆子的杜撰(我认为这个杜撰便是“让江户误以为赤尾木和幡石彼此间都描绘了对方的肖像画”这样关系到其他证据的情形),毕竟在时光的推移下,江户比幡石大几十岁,首先年老色衰的肯定是江户。赤尾木从之前的接触看,也不是个善于发表主见的人,他做出的反抗便是次日一走了之,让江户承担压力。江户不得已,只好一面向霞浦高中道歉,一面又旁敲侧击地求证(赤尾木定然也表示了一定的否定,但江户显然是将信将疑)。然而,赤尾木未必画过幡石的肖像画,但幡石早已准备了一幅赤尾木的肖像画。这样一来,寄过这幅画去无疑便是彻底激怒江户芳美了,也难怪她会在收到快递的下午便翘了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