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主要部分(可能80-90%)是由快速核效应造成……在评估人口目标方法的可行性时,不考虑放射性沉降物计算不会引入重大偏差。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80-90%的伤亡是由初期的冲击波与火风暴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辐射落尘是可防御的。
Science杂志有篇论文曾经侧面印证了辐射落尘的可防护性与低杀伤性,辐射落尘的杀伤效果是短期的,往往以48小时计算,超过两天以后,放射性尘埃的辐射强度会降低99%,这1%的剂量已经难以造成有效的杀伤了。
在冷战时期,苏联预测欧核打击后12小时后就进行装甲部队突进穿越辐射区的决策,也正是这个原因。
要产生辐射落尘必须有足够低的爆高,这样才能吸取地表物质产生可迅速沉降的大颗粒放射性尘埃。那么显然,这与在打击城市中追求保持一定爆高以实现冲击波杀伤最优是冲突的。
倘若核弹打击方真的选择地爆,那么此时放射性沉降完全可能会变成最重要的杀伤机理。如果一方采用地爆的方式打击另一方纵深战略设施,那么显然,除了有效利用冲击波摧毁加固的战略设施外由于核爆过程中火球吸入大量的土壤,将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尘埃,这些尘埃将随着大气移动顺风飘散,这会对处在下风向区的居民聚居区产生二次杀伤。
所以军事上,核弹采用触底爆来摧毁加固的战略导弹设施。
冲击波与热辐射对城市造成的破坏,是基本不可能防护的,是通过摧毁硬件设施来实现打击社会财富的目的。相反的,民众可通过进入掩体隐蔽和及时消洗实现防护,抵御来自辐射落尘的杀伤,且在放射性物质将在48小时以后会大大衰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核武器打击方案中往往都是使用冲击波和超压面积来定义毁伤指标。
当然,辐射落尘较低的毁伤能力与较短的维持时间并不意味着大规模核打击不会带来严重的生态、气态变化。
如果民众能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建筑内撑过放射性最强烈的48小时,就有极大的生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