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后勤人员的角度来看,一支军级部队所需的物资无论如何也不是能够在一天内完成的,而战舰少女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固有观念。

安东·吕斯内尔号综合维修/补给舰是帝国海军在陆战方面的一个尝试,实际效用远超海军部的预料。可以想象当化为战舰少女时,本来装载了数千吨甚至上万吨的物资可以快速、精确的在制定地方卸下,大大省去了在码头人工装卸的环节,还能避免被敌人使用远程打击造成物资损毁的情况,其中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像德国这样肆无忌惮的建造战舰少女,某种程度上,能够在大部分舰种上普及战舰少女可谓是德国的“专利”,否则以英美的家底,德国必然会忌惮并且不敢发动战争。

在被雪白色伪装网盖住、堆得如同小山一般的物资存放点,第380掷弹兵团残部领取了海军陆战队标准的武装。这一次客场参战,第380掷弹兵团没有带上直属的炮兵部队,但鉴于之后要参与的是防守反击型的战斗,熟悉火炮操作的人员领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LeIG.18轻型步兵炮。

迪特尔将军通过海军中尉转达了他的要求,在领取武装前就地整顿编制。当第380掷弹兵团的完整情况出炉后,赫伯中校绝望的发现他的第三营几乎被海水淹成了第三连,从满编制的950人下降到195人,而且营长特莱坎普少校没能从阿尔特马克号上逃出来。赫伯中校只好认命该营第的11连连长(一营五连,三营十五连,德军连的编号顺序为第一营1连到第三营15连)汉森上尉担任第三营残部组成的连级战斗群。

第三营最倒霉,幸存人数较多的一营和二营加起来勉强有一个半营这么多,只是团长威廉·赫伯中校不忍心解散第三营的编制,不然按照一般的流程,第三营解散后剩余人员会补充进其他两营,而以眼下的战局来看,虽说德军在两线都保持着有利局势,但士兵毕竟不是地里的小麦——解散编制后几乎没有重组的可能。

莱茵哈德的第6连人数回到了117人,勉强能够一个连的标准(满编180人)。看到连里大部分人熟悉的面孔,他也欣慰许多,但注定不能企望他们能够全部活下去。

领取武器是按照班排次序来的。虽然作为军事主官莱茵哈德随身佩戴着手枪,但在1944年这个时间点,随着征兵年龄限制越来越宽,士兵们的质量也在逐步下降。以德军的传统,班排级单位就能自主决定是否战斗,而这仰赖于战争前期时绝大部分士兵接受的严格训练,现在的德军通常是以连排为基本作战单位了。莱茵哈德这个连新兵也不少,1943年7月的列宁格勒之战中,莱茵哈德的连一度被打到快要解散,补充回来后,原班人马的60名老兵虽然很快就手把手教会了新兵们适应战场,但再也不会像1941年那样一个班就敢果决出击了。

大多数士兵都很自觉的只拿一把武器,在这儿,外观奇特且像英国人的布伦式一样安装弧形弹夹的MP43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武器。不过在场的士兵大多都习惯了毛瑟步枪与施迈瑟冲锋枪,而MP43作为几个月前才配发前线的新品,加之数量不多,那些从未接触过这款武器的士兵只能忍痛割爱了。莱茵哈德在一旁的枪械堆里拿了一把被刷白的G43步枪,虽然相比MP43这把半自动步枪有着这样那样的不便之处,但莱茵哈德深知苏联人相当不喜欢看到手持MP43的德军士兵,而G43步枪却可以使用毛瑟步枪弹。

后勤军官安排了有限的几辆履带卡车用来拖拽重武器和弹药,其他士兵就只能徒步上前线了。好在,习惯了列宁格勒的严寒,在这种白色地带徒步行军十公里是没有问题的。

抬头看了一眼那一片片脑袋戴白帽的山毛榉,莱茵哈德不禁去想自己那在老家置身于战火之外的家人。听说,柏林的人民吃上了来自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柯尼斯堡的渔妇们用上了来自瑞典的鱼做杂烩,源源不断的战俘进入了工厂劳作……

那么艾斯特的生活幸福吗?

莱茵哈德小时候总是听说上一代人是如何度过战争后那艰难的日子,1922年出生的他不会记得他三岁以前吃的什么东西长大,自然也不能获得父亲母亲总是在言语里说的那种日子。

将这个问题交给战地邮差吧。

在摩尔曼斯克这个北极圈内地区,又是在1944年2月这个时间点,北方的黑夜漫长无比。在整个团以连级单位行动后,莱茵哈德的第五连跟着手持哑光灯的海军士兵,前往将要发生战斗的地方。

——————现在作者心很慌,真的不知道这种类型的小说是好是坏,还请各位读者大大提点意见!

群号19209502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