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的最初设定来自高三时期的一个短篇。作为一部本格推理类轻小说作品来说,本作品乍看起来确实非常黑暗。故事前期(特别是第六章)的冲击感可能会让读者难以接受,但这种故事编排有其自然原因:我试图在营造一个沉重的背景,以及读者对小说情节的不信任感。

前期出场的4个男性人物,他们所做的事情,所经历的后果看似十分中二,脱离现实,但是这是有可能发生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末,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乞丐的失踪,被男孩囚禁,虐待,杀害,死后都没有人发现的故事,在现实社会里并不是不可能发生。

新闻里少女的失踪案(甚至大学生都有可能被拐走),90年代的南大碎尸案,这些都有真事。甚至在前期我所举出的例子(学生用硫酸和酒交换,杀害老师的事件),这是我中学里所经历的真人真事。

小孩子,特别是无人管束的孩子,组成一个小团体后,非常容易在德育的方面出现失当。比如毫米,一个胆小的孩子。如果让他一个人犯罪,他肯定不敢,但倘若出现了一群胆小的毫米聚集在一起,危险程度就会成倍上升(在酒吧的剧情里提到过)。故事前期,一群小孩子杀害了一个哑巴女乞丐。而在故事后期,江城那些乌合之众,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试图对杨义进行公正的处决,是将前期中学里发生的杀人案的扩大化。

张紫菱,我所塑造的一个哑女,为何是哑女?实际上是剥夺了弱者,或者是男性社会语境里作为弱势群体(女性)的发言权。

四个孩子,他们都没有到承担法律的年龄,这让他们心中出现了一种“庆幸”的心理,好像杀人不可能承担责任一样,但是他们错了。等他们杀死女乞丐,四个人的生命轨迹瞬间就被撕裂。

这不是匪夷所思的剧情,在故事前期,我安排了4个不同性格的少年。试图告诉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杀害张紫菱的凶手。后期的“江城事件”也一样,我们未尝不是暴行的参与者呢?

纵观每个学校大大小小的少年虐待,以及霸凌事件,一群男生“杀害一个没有发言权的女孩”只不过是这些霸凌事件的深化,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初中的时候,我亲眼看到班里的一个同学被10多个男生一拥而上撕光衣服的场景。独立的人成为乌合之众只是一瞬间的事,一旦成为了霸凌事件的参与者,也就不会顾虑任何后果了。霸凌的参与者总是带着嘲笑,而受害者是没有发言权的,没有人能听得到他们的发言。就好像故事前期张紫菱的无言,以及后期当杨义和黄爱华被人殴打,黄爱华所想的:“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只有殴打和呻吟,不会有人说一句话。”

在这种极端的欺凌中,帮助张紫菱的只有同样是受害者的宋任杰。宋任杰是这部作品的男主角,一个从始至终都懦弱,最后还以悲剧收场的少年。他同样也是暴行的实际参与者之一,他的软弱,对性的渴望,对称为正义伙伴的执著,最终让他走上邪路。可是,他确实是帮助张紫菱的人。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不敢报警,唯一一点善的力量最终也被恐惧和欲望吞没。当他被朋友逼迫,和自己所爱的少女ML的时候,他所想的是什么呢?13岁的他,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便被“朋友们”全然摧毁。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最初的两种本能是生存本能和毁灭本能。而当一个孩子失去了价值观,陷入迷茫之中时,他的生存本能便被毁灭本能掩盖,最终,他才做了如此可怕的事。

故事中期,自从14岁少女侦探林雨琦作为第一人称出场后,叙事风格从沉重瞬间变得欢快起来。读者可能一时间适应不过来。我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故事营造黑暗气氛的阶段已经过去了,需要一个小小的光明,从而照亮黑暗的环境。第二,如果继续黑暗下去,这篇小说就没有意义了,就成为了纯粹虚无主义的作品。

长大后的宋任杰不断为黄爱华跑腿儿,在犯罪团体内找不到归属感,就和小时候在杨义的团体里一样。他永远是一个异乡人,有一种被抛弃在陌生大地上的恐惧感。虽然宋任杰不断努力,也获得了成长,但他却对自己的目的(杀杨义)也感到迷茫。这和林雨琦不同,林雨琦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破案。

在宋任杰身上体现了小说初期的绝望感。

林雨琦在接触杨义和宋任杰的过程中,放下了成见,认为这两个人并不是坏人,可惜他们当初为何一念之间毁掉了自己的前程。而在林雨琦和黄爱华所领导的邪恶团体斗争的时候,她自身也成长了。从一个将破案当作娱乐的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侦探。最终他喜欢上了宋任杰。林雨琦对宋任杰的淡淡情感是一个悲剧,林雨琦试图用温暖照亮宋任杰的心灵,却根本无济于事,最终却还是放弃了。宋任杰的死,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

此外,林雨琦是一个14岁的纯洁少女,而恰好当初犯罪的孩子也大都14岁左右,我将其作为一个对比,告诉读者:一个小小的光明,就能照亮整片天空。

黄爱华,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人物。我把她设计成一个非常聪明,拥有大局观,行事果断的少女。她曾经是一个孤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她是一个可怜的恶女,一个让我讨厌不起来的反派。她实际上本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却被小时候所看到的那些孤儿院的黑幕蒙蔽双眼。

她拥有一套错误的价值观--将人类分为上等人和下等人(但这种价值观实际上是很普遍的),并且为了维护这种价值观,而试图为张紫菱报仇,而犯下不可挽回的罪恶。张紫菱在她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价值观本身。当她认定一个人的时候,就很难喜欢上另一个人。直到她在医院里回心转意,想到了杨义对她的爱,从而去保护杨义。

在林雨琦和黄爱华两人的多次冲突中,我们发现人和人之间是无法达成理解的,即便是两个非常相似的人。在这篇小说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对方,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无论是宋任杰,杨义,黄爱华还是林雨琦,他们都无法达成完全的理解。

故事后期,女性角色的活跃,正和前期做一个对比。女性获得了发言权,而男性则沦落为二线角色。而黄爱华的报仇,也能解读为一种女权主义的萌芽吧。

毫米和阿奇两人的戏份看起来很少,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无时无刻都出现在小说,和我们社会的任何地方。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集体犯罪事件中的乌合之众,犯罪的跟随者,失去理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目的,理想,愿望,软弱和擅长的东西,但当他们误入歧途的时候,理想和愿望是否还能不变?这是一个问题。

故事的结局是趋向光明的,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这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东西。一个小小的光明,就能照亮整片天空。希望终将战胜绝望。

很感谢大家能够阅读我的《追忆:第一卷》,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校园霸凌,以及羊群效应的故事。而在第二卷里,我将给大家带来一个崭新的故事。长大后的林雨琦,也会给黄爱华和杨义一个比较妥当的结局。

5050Peter,

26/10/1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