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我很奇怪,是这样吗?” 我对周围,参加雪雕活动的人群道。

“哪有,嘉茂会长的思维力可是远胜常人呢。”

“嗯,要是碰上了难事,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会长啊。”旁边的人群如此应答着。

“那么,大家是怎么看这个的?”我将手机翻出,将奈惠发来的一条短信向周边的人群展示着。

“渡边阁下买了四个橙子、一个西瓜和三个芒果,一共花了三千元。请问,渡边阁下的年龄是多少岁?”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笑话。用以调侃那种“已经跟不上青少年的思维”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这个段子的标题还经常冠以“这是小学某年级的数学题”等文字。我相信,周围的人大多也知道这个段子,不过,我却对这个段子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啊,我见过类似的笑话,说是数学老师画了一个三角形之后,求老师的年龄一类的。”

“是的,我也见过呢。如果真是应用题,凭借这些条件也是不够解出什么答案来的吧。”

周围的意见和我预料中的一致。不过,这既然是一道应用题,那么题目给出的条件便应该暂定为可信的。如果换一种思路的话,凭借这些条件,推出题目中渡边阁下的年龄,倒也并非不可能呢。

“各位。”我提高了些声音,将人群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我身上。“虽说这只是个笑话,不过,真要试着做出这个题目的话,倒也可以试着向前推演推演。现在,大家有没有兴趣,听听我这个思维另类的人,走一步算一步的思绪呢?”

在场的人经过数小时的雪雕活动之后,正好也有些疲累了。这个恢复体力的时段,有人拿出了话题,自然反对的声浪不会很高。

在发言之前,我需要进行基础的思维整理。思考这些东西并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并且,这对于接下来的语言组织是相当重要的。整理过程便是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条件是:这个人姓渡边,性别暂时无法判断。渡边买了若干水果,花费若干金额。问题是求渡边阁下的年龄。

“要计算一个人的年龄,所需要的线索往往是时代或年份。从题目的明面上,似乎找不到什么有关年份的线索。但是,线索是可以挖掘的。

“整个题面,叙述的大体是一个购物的场景。将购物与时代、年份相联系的话,自然便会想到几个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表象,那便是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比如,一直保持谨慎的消费观,便给人以‘经历了七十年代的经济萧条’的印象。所以,现在的目的,便是从题面中,搜寻尽可能多的信息,挖掘这位渡边阁下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按照现在的市价,一个西瓜不下四五千元,一个橙子也有三四百元,这个消费水平,三千元能买到那些水果,肯定不是发生在这个年代的事情了。对比过往的价格,恐怕,题面中的事件,发生在八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年前才算合理。

“接下来,是消费内容所带来的信息。这位渡边阁下买了四个橙子、一个西瓜和三个芒果。在三十年前,保鲜技术并没有现在这般发达,西瓜依然算是时令和季节性比较强,具有夏季代表性的水果。并且,出于保鲜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像今天这般,切片分装后再行售卖。而橙子和芒果,则是夏秋季节的水果。由此可以推断,渡边阁下买东西的时候,大概是在八九月份。

“在这个时候购买橙子和芒果,并没有什么时令上的意义。所谓时令上的意义,就是类似‘除夕的荞麦面’一般,有某些特殊意义的水果。既然没有特殊意义,那么,就是食用了。橙子与芒果的大小,一般来说都是一次进食完整的一个,而且也不至于会吃上两个。毕竟水果不太适合作为正餐,尤其是这两种。从这一点得到的推论是,这位渡边阁下购买的水果,是等量地供给一定人数食用的。

“在做出了以上判断后,便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买的芒果比橙子少了一个?渡边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代表性。如果说,因为地域、宗教等原因,这位渡边阁下的家中有一个人忌食芒果,恐怕并不太可能。毕竟,世界上的知名宗教,也没有为人熟知的,忌食芒果的教义。那么,少了一个芒果的原因,只能是这样——芒果不宜给婴幼儿食用。

“按照某种水果一人一个的分配方式,渡边阁下提供水果的人群,很可能便是四人,而且其中有一名婴幼儿。婴幼儿能够进食橙子,且依然处于忌食芒果的年龄,那么,这个婴幼儿应该在二到三岁左右。

“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刚刚起步,再往前推两三年,这个孩子出生时,应该是经济刚刚复苏的年代。在这个年代,消费能力非常有限,进而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在那个年代,有勇气养育两个孩子的家庭并不多见。这个家庭有四口人,第四个人已经到了可以吃芒果的年龄。倘若那也是这个家庭的子女,可以想象其养育的艰辛。可以认为,这个幼儿是渡边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如果说渡边家中无需担忧养育孩子的成本,那么,以这样的经济实力,一次用三千元去买水果,定然是在零售摊位上,那时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人,恐怕并不屑于出现在这种摊位上吧。

“凭借这一点,我们可以简要判断出渡边家的家境:经济复苏年代的中产家庭,几年前刚生下孩子。像这样的家庭,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实在太过普通,不过,这个家庭却有四个人。因为渡边阁下买的水果是四人份的。毕竟,仅有一对夫妻和一名幼儿的三人家庭,是不太需要在那个年代买上一整个西瓜的。

“这个家庭有四口人,而且另一位也是大人。这个国度的人,排外性和对私有空间的看重程度是很高的。如果是来访的客人,主人实在没有必要特意买好水果来招待,而且,给客人四分之一的西瓜、一个芒果和一个橙子,对于一次做客来说,量也过大了。所以可以推断,这第四个人,也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刚才已经推理,第四个人不是子女一辈。那么,便应该是渡边家族的兄弟姐妹或是父母了。在萧条复苏时期,如果是远亲,寄住在一个三口之家,恐怕未必能被接受。

“如果是独身的兄弟姐妹寄住,那么,买水果的任务便应该由这位独身者来承担才是。但,如果叙述中的渡边阁下便是独身者,那么,在那个信息传播还不甚发达的年代,独身的人又是如何知道芒果不宜婴儿食用这种十分偏门的知识呢?这种只有育儿书籍中才有的信息,料来,独身者是不会掌握的。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第四人是渡边家中夫方或妻方的一名长辈。寄住在这里的理由很简单,便是照顾子女的儿女,也就是自己的孙辈。虽说现在,女性在婚后即行辞职,成为全职主妇已是成例,但在那个年代,劳动力却也并不敢这样做。加之家中老人照料孙辈,比起收费的保姆也实惠许多,这样看来,可以进一步判断渡边家中的信息:一名老者照料孙辈,青年夫妻则投身事业。

“老人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反而是需要照料的群体。这位老者尚能让青年夫妻放心,那么,年纪也不会过高。如果按照普遍的婚育观念得出的适宜年龄来算,老者在五十岁出头,青年夫妻在二十五岁左右,他们的子女在题目发生的当时,大概是两三岁左右。这些,便是从题面中读出信息,进而朝着题目发展所得到的结论。

“当然,由于题面所给的信息,被我们判断出,这是三十年以前的事情,所以,得出渡边阁下大约是二十五岁左右的信息后,还应该加上三十岁。也就是说,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五十五岁左右比较合理。

“最后,从买水果的动作来看,一个西瓜,加上七个其他水果,应该有相当的重量了。如果渡边阁下是一位女性,提着这些东西,加上职场的装扮(就算是有职者的家居装扮,那更不适于搬运东西了),恐怕有相当大的失仪之嫌。而水果零售摊位到一个中产阶级的家里,怎样看也是有一段路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判断,这应该是一位男性。

“男性知道芒果不适宜婴儿的可能性远小于女性,那么,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受到夫人的叮嘱,一个是他的职业和这方面有些联系。综合起来,我们似乎可以将这个人物形象描述出来了吧。

“推理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再看看这个段子,你们还会仅仅将它当作一个笑话吗?”我再次把手机翻到那条短信,拿在手里。

“居然,真的被做出来了呢……”周围满是惊叹声与难以置信的反应。诚然,多数人看到这个段子,仅仅是将其当作一个笑话。然而,换一个角度思考之后,却可以惊异地发现,这个题目并非无从下手,反而可以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

然而,我能够凭借这种思维就对周围的人说教,让他们开动脑筋,多换换角度想问题吗?定然不能。我并不代表社会的多数,更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或许,在外人的眼中,我是那种可以在某些时候提供帮助,但绝不是可以深交的人。”我以这句话,向围在我身边的人进行这个话题的作结。“言行难以常理度之,或许便是我给外人的第一印象吧。当今社会上,对于奇人的态度无非两种,倘若对生活无所影响,或许会抱着‘猎奇’的心态,将奇人当作谈资;倘若奇人怪人影响到某人的生活,便会口诛笔伐,将之斥为社会异端吧。”

周围的人群正是一群将我视作谈资的人。在表面上,我的风评是思维敏锐,视角独到,能察觉常人所忽视的真相。然而,我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挚友。就算是我曾经帮助过的若叶青、柳河直子等人,她们也并不愿把自己“和嘉茂渊子走得很近”的一面过多地展现出来。毕竟物以类聚,脑内下意识地将我算作特立独行之人,便会对我过度影响他人生活的言行做出防范了。

奇人自身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奇”呢?比如,电视上有不少表演特异功能的人士,也有不少专门出演滑稽戏和丑角的人。这些人将自己的“奇”当作卖点,迎合之前所说,社会上将奇人作为谈资的态度,以此来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过,对于一些“奇”在影响他人之处的人来说,又该如何与会顾忌影响自身的人相处呢?

我善于观察人的面相,喜欢推究事情,虽然有过不少次因此帮助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但更多的经历,往往是触碰了他人不愿意被人窥视的领域,进而,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了损伤。周围的人又是怎么看待我的呢?这些人现在聚集在我旁边,可见,他们是愿意倾听这些话语的。也就是说,从本性来看,这种“奇”并不至于成为影响他人生活的“恶”。但是,如果,我的对面是河内同学的表哥、是白田庄的几个人、是那些贩卖劣质肉制品的人,他们会像这般相信我的心情吗?

我的生存方式又该如何呢?如果我没有碰见那样热衷于刨根问底的宇野奈惠,恐怕我到现在,依然和若叶青一般一个人忍受着冷眼与欺凌;如果我没有交给河内杏叶那封信,恐怕我也会变成一个只注视拥有,而害怕一切放弃的私欲者。现在的我,无非是本着这样一个标准去推理、去算计:我乐于帮助有求于我的人,但也乐于报复结怨于我的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将我通向常人的路死死隔绝。

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其正确性又该如何评判呢?一切,恐怕只能让时间来检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