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不记得《左传》里边有一段儿《有神降于莘》的记载,说是虢国出现了神明降世,大家都以为是吉兆,派人去祭祀说是能得到土地,而有远见的大臣却认为这是亡国的标志,虢国德政不修,神明只是来观察它的罪恶,看它灭亡而已。”回到寝室,御风忽然想起了这么一段。

“记得,不仅《左传》,在《国语》中也记载了这件事,而且更加详细,大臣内使过对周王讲起了之前多起降神事件……”小雪当然记得这些记载。

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而莘地那次降神据说是丹朱之灵,从后世的观点出发,或许不仅仅是预示了虢国的灭亡,而是象征了周天子要彻底失去对天下诸侯的控制,也是亡国之兆。

其中鸑鷟便是凤凰的别称,因此后世有了凤鸣岐山的典故,预示国家即将兴起的吉兆。从这些记载上看,一个朝代即将兴盛与衰落之时,都会有神降于天下某地以为暗示,当然这其中或有不少是牵强附会,将一些自然现象误作为神也说不定,而秦之兴亡以及后世对类似现象的记载渐渐变得不可信,更有许多拍马屁的大臣为了迎合皇帝,信口胡说什么天降祥瑞比比皆是,因此也就越发不可信。

“所以我想在多地造出神明降世的假象,让秦人坚信取天下最关键的一步是抢先解决关中危机,让他们尽可能地早动手。”御风比较擅长做这种火上浇油的事。

“倒是没什么不行,不过……华夏人历来都不那么迷信神明,咱们不能做的太过。”

小雪告诉御风,华夏人的神明信仰与其他文明大不相同,虽说时至现代也有些极度迷信以至于魔怔的人存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神佛之类的存在,并不是那么绝对神圣,更不会一切按照鬼神的要求去做,将命运交给他人。

从华夏的各种历史记载,包括神话传说中都可以看出这种不迷信的文化意识,大禹带领人们直面滔天的洪水,用疏导的方式变害为利,灌溉出无数良田,在世界各民族有关大洪水的神话传说中,华夏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人类战胜了洪水,并且利用了自然灾害的案例。反观西方有关的传说,或者是人们像神明祈求宽恕,或是眼睁睁等死,至多是造个大船逃到山顶,且不论中西文化在这方面孰优孰劣,至少能说明华夏人的不屈,即便是神明发怒又如何?想尽办法解决危机,直面困境,甚至是绝境才是华夏人的生存之道。

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到内使过辩证地看有神降于莘,再到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处处透露着华夏民族不迷信神明,相信自己的力量,万众齐心面对一切挑战的文化基因。

“对,华夏才是真正伟大的文明。”御风听得挺激动。

“所以说,我们的装神弄鬼不能过度,或者说即使弄得很夸张,秦人也不会尽信,他们可是最讲究实用的,鬼神之事有利于自己便用之,不利于便舍之。”

“嗯嗯,我明白。”御风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这么说来咱们也不能总是借助装神弄鬼来取得百姓的支持,毕竟是狐假虎威。”

“你放心,百姓心中有杆秤。你真的为大家谋福利,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可以认为你是金乌认可的太阳之神,反之,你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即便是最信仰太阳的巴蜀、淮夷也要起来造反,赶走你这个假太阳神。华夏人只是不迷信吗?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反天……华夏人的反抗精神也是世界各民族中首屈一指的,管你什么神仙皇帝头衔加持,不靠谱的就可以被推翻。”梦琳插话道。

“怪不得说华夏人的民族性和唯物主义的思想天然契合,确实是有文化根基,这就叫做底蕴吧。”

“骐骥来了,咱们准备出发。”

……

在骐骥传送之术的帮助下,御风等四人来到魏国国都大梁附近,不来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大梁已经被秦军攻破,没有了诸侯联军的协防,魏国独木难支,似乎已经提前逃离了城池,城上已经换成了秦国的黑色旗帜,仔细看去,果然是白起的部队。

看来之前的设想没错,秦国诸侯为了站稳脚跟在极速进攻列国,既如此,便可以从大梁附近开始。

秦军还没有完全进入大梁,只听得空中一声尖鸣,抬头望去,一只硕大的金乌挥动翅膀在城池上空盘旋,等众人全都驻足来看时,它又向函谷关方向飞去,慢慢消失在天际尽头。

与此同时,有个看似神神叨叨的老头从大梁城东门径直走入城内,有士兵捉住他,这人也不反抗,只是自言自语着什么,他被带到主帅白起面前,依然是双目无神,念念有词,细问之,才说道:“关中巨变,天下易主,列国覆灭,定关中则王之。”再问,他也只是念叨同样的一席话,正当白起琢磨着给他用刑逼迫其交代更多细节时,这老人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化作一片蓝雾,消失得无影无踪。

白起也被这一出弄了莫名其妙,传说中的神鸟忽然现世飞向关中的方向,又来了个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头说什么定关中者能称王,这东西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白起是个军事家,指挥天才,因此遇到什么事,他都会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先平定关中的便可以称王,在当下是否说得通呢?

白起一直在纳闷一个问题,傅阳为首的列国合纵抗秦行动,没听说出了什么矛盾和意外,怎么就忽然偃旗息鼓了呢?之前几路大军佯攻牵制,主力偷袭咸阳的作战不可谓不妙,却也是草草收场,此次进攻大梁,也不曾见到一个诸侯援兵,秦国的劲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