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还没到秋高气爽的时候,J省是南方地带,还有一段“秋老虎”的日子,早晚温差不大,而中午那段时间干燥而日照充足,还是挺炎热的,到了十月大概就能逐渐转好,享受……

个啥啊?除了零用钱能在下午上课的途中,校门不远处买杯奶茶解渴,高三哪能有大把轻松的时光?放空、放松的时间有限而零散,9月的燥热一天天过去,就意味着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一天天逼近……

通常来说,在面对考卷之前,我们还有国庆假期的几天,以及大概两天半的秋季运动会,作为我们放松心情、用时间调节状态的缓冲期。

但在高三,我们就不同于其他两个年级的节奏了。除了报名参加项目的同学之外,其他人都留在教室自习,对应时间的课目老师来监督,有问题可以上讲台问老师。

除了体育特长生需要为班、甚至为校争光,还有团体项目(接力赛跑啥的)需要多人,高三的大部分人都是留在教室里刷题,准备后面一周不到的月考。由于毕竟还是有同志参赛的,运动会的场地又是在马路对面的大学内,就算报名参赛的同学大都抱着能光明正大旷一节就算一节课的心态,通常成绩自然不会强到哪去,但老师不可能抛开少数人讲新内容吧?

为人师范还是要的,这也从侧面证明……秋天的第一次月考,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是月考:时间不充分,如果是赶一波教学进度,那考察内容就更多一些,复习时间安排就得更合理、有效了。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挺长一段时间内,我的语文、英语成绩波动幅度较小,而且之前我不是说了吗:语言有着一通百通的“悟道”属性,人只是缺的那一个个契机。

比起自习课上,我、肖宇航、平兄、壮士四人小组偶尔一起探讨难题,而且其中的过程你们看着也打瞌睡——又不是什么竞赛题、IMO,我现在还在为进入数学135分(百分制的九十分)而努力,你们不开嘲讽,我就已经很感谢了。

高中的运动会其实挺让我印象深刻的,尤其是高一的时候……

啊,为了防止误会需要多插一句嘴,并不是觉得学习成绩优秀的人,运动方面就偏弱,我就可能有更多表现机会——完全不是出于这种思想而去报名参赛的。

一班的班主任姓谢,教英语,爱笑,但用“严肃活泼”来定义她的行事风格应该更贴切。让我对她抱有好感的特点,一是她那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听着就舒服,还有对于学生的耐心、细致。

拿当时我们这届高中的第一次运动会来讲,通常运动会报项目,女生是难以被说动参加的。但谢老师通过一些鼓动的说辞:高中第一次运动会,就是不冲着名次,也算锻炼和玩闹,老“重在参与”了。加上一些事先的问询工作,适当地调度安排,并没有为难的情况。

她给人一种亲和力和信服感,这是了不起的能力。我当然多少也被她感染,加上我也不是班里隐身的那种人,我的性格转变方向是内里“镜水”——平静少言,多想多反思;对外努力变得开朗、乐观、善言。

当然越到后面,这个“善言”在平兄的评价里就变成了“吐槽帝”……肖宇航没少被我高端黑,这是后话了,现在还是说到运动会的事。

我对于田赛、径赛也没啥细致的研究。我对运动感兴趣只是因为小时候隔三差五感冒发烧扁桃体发炎,保持基本的锻炼,或是主动学习一下运动项目:篮球、羽毛球、游泳……强身健体,增加自己的免疫力。而到了初高中,我逐渐长高到181,对于篮球、羽毛球也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所以可以说,我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就是瞎掰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居多……

比如那次,我就给自己报了个200m。我之前从未练过、哪怕在电视上,都不曾见过运动员跑200m比赛的场面。我当时的想法就很单纯,单纯得有点犯傻:100m的短跑我没受过系统性训练(自己都没专门抽时间练过好吧……),400m往上在我的认知里就算长跑了,别最后自己累趴了,上气不接下气地来上一句经典台词,“鄙人不擅奔跑”,身边同学可不会像专业演员那样忍住不笑……

既然心血来潮想报个赛跑,即便拿不到正赛名次,不能为班级加分,又不至于输得太难看。

“我们华夏讲究中庸之道,100m和400m……嗯,200m,就决定是你了!”

是的,理由“就这”,我在站上200m预赛的起点之前,都没提前意识到赛程有一段弯道……

这话秃噜出来,就显得我挺呆的是不是?跑道一圈400m,对半分怎么想都有弯道吧?

比赛前后的一段时间,我还印象深刻。发令枪响,八人奋力前冲,跑道外还传来女生们兴奋的加油声。我觉得赛前给自己定下的比赛流程,还挺不错的:心无旁骛,专心盯着前方,由于前100m是弯道,过分在意其他选手的方位,反而会让你在一开始就容易心乱,节奏再乱,你就gg。

其次,一般人都会用余光去瞟跑道旁边的同学,看看班里人多不多?尤其如果其中有自己有暗恋的对象,ta在为你加油,对你提振信心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但我是那少数人。

我在心里暗示:只要观赛的同学喊加油时,没附带参赛选手的名字,那……我就默认这加油声都是给我的。

诶,怎么能说是“无耻”呢?这是正当的策略嘛,选手的自我激励,这又不犯规,也不干扰同场竞技的对手们,有何不可呢?

只是……我在比赛的中后段才意识到:还是高看一眼自己的实力了……

200m是需要一直保持冲刺的节奏,在最后50m之前,我都能维持在第三名的位置,但到了后程,我就开始呼吸和步频不协调了。

还被旁边跑道的同学反超了,最后只得到第四。乍一看……中规中矩,不算丢脸难堪吧,只是因为200m预选赛有两组,而我被分到的这一组,还只有一个体育特长生……

你们就一定要我把话说得辣磨直白(扎心)吗?

较弱的一组我还进不了前三,决赛肯定就指望不上了,保底分也吃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在参与好吧?而且还是身心都得不到快落的参与……

“从未有过的情况啊……心境修炼的过程中,我的身体也跟着变佛系了?”而且速度比心境变化还要快。

脑袋昏昏沉沉,能感觉到额头有点发热,有恶心反胃的意思,距离真正的“口吐芬芳”就差一步之遥了——上腾的“芬芳”已经到了喉管,被我硬生生又给压回肚子里。实物是没了,但气味是不能完全压下去的,就很淦……

在我的概念里,从我小学暑假学了两三期游泳,初中开始少了感冒发烧,我觉得自己身体不说“倍儿棒”,至少免疫力各方面都上来了吧?何况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爷爷带我篮球入门,外婆则是陪我打羽毛球,这些运动我都有坚持,理论上讲不应该跑个200m就拉胯成这样……

好在身体难受的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刻钟不到,恶心头晕的感觉就消失大半。恢复状态的过程中我也在考虑“为什么”,最后只能给自己做解释:其他运动时,大部分情况都能自己把控体力消耗节奏,和运动会竞赛比不得。

就算是打篮球,我也是逐渐反感肌肉碰撞的内线、加速冲篮的锋线行为,投篮空心它不香么?

呃,学校球架还挺多的,大部分时间就没有装篮网,投篮哪怕空心,没有那“唰唰唰”的声音还是不怎么香的……咳咳,又有点扯偏了哈。

我把“打半个下午篮球”和这次赛跑作比,用“不适应”为结论,我也就没太在意这次来去匆匆的不舒服,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就渐渐遗留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那时的我肯定没想到,这个细节,也许就是我能……

总之,高三的我也没兴趣到运动场上丢脸了,班级分数拿不到,还耽误了复习做题的时间……自觉这都不是“血亏”可以概括的问题,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买卖谁爱干谁干,反正我负责在身后加油。

“好好淦……”

运动会结束,也就是国庆七天的到来,不过至于到底乐不乐……

苦中作乐一下:还没把理化生合并成理综时,我们要考三天,现在只需要两天了——这么一想还挺能获得些许心理安慰的。

什么?理综相比分别考三门的时间缩短了……

魔鬼吗?

高二第一次考理综,我倒是因为没写完而自闭了,后来就变得麻木了,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高三的考试安排是模拟高考的流程,让我们提前适应考场环境。也就是说,理综是最后一门。考完停笔……

物理一道大题的一小问没有答完,化学的实验题也有两个空没填,结合整体的手感……

“和上次考理综差不多,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进步。”微微有点沮丧吧,但拉胯谈不上。

对于考试,我多少还是信点玄学的,也算是“同流合污”吧(官方吐槽:这塌马什么说法?!),进考场之前摸摸对应学科的学霸,“沾点欧气”。

虽然一开始不信,但在我两次语文考试之前被摸,一出成绩110往下……巧合的成分不是一点没有,但我不敢赌“事不过三”的第三次了。(官方吐槽:难怪你的用词这么……)

啊,既然自我评估和上次的结果差不多——也就是说还卡在瓶颈处,说多了也是自找没趣。既然提到了我们“基情互摸”的考前“习俗”,多介绍一人总比我自怨自艾听来好受一些,毕竟……

他也是我那两次语文麻爪的“帮凶”,不过单论名字的话,他家长辈起得还挺有水平的,

“镜水。”

“琛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