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在魏都大梁,诸侯联军中路军已经集结完成,这路兵马构成成分很杂,有孙膑的东郡兵,魏国的正规军,淮夷、荆蛮、百越部族勇士,吴越两国的远征军,以及楚国的一小部和韩地的反秦武装。他们之间矛盾间隙极多,仇怨很深,因此不能一起行动,需要分别承担作战任务。

人才短缺也是个大问题,与河内郡赵、齐两国的“全明星阵容”不同,这一路诸侯的领军人物并不怎么靠谱,除了孙膑和魏国陈轸之外,尽是些成事不足的将领,尤其是吴、越、楚三国的部队,基本上不能指望。吴、越参战不情不愿,最多就是来打酱油,楚国主力在武关南阳一带,派来这边助战的部队实力相当感人——这也难怪,郢都战役楚国元气大伤,能勉强组织起两支队伍已属不易。

这样东拼西凑的阵容约有六十万兵马在大梁汇合,他们要面对的可是白起、魏冉这样的顶级强敌。

阿史那芸萱小队与端木莹小队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能让他们发挥出一定的战斗力,如果让他们任意行动,必然会被白起的秦军刀刀斩尽,刃刃诛绝,因此必须真正的联合起来,而这又是最大的难点。

宇文芳苧召集大家商量对策,首先必须出动出击才能将秦人大军引出来,而后相持住,她们这一路面对的是秦军王牌部队,而且距离关中最近,如果秦国本土被袭击,白起、魏冉应该是最先得到消息并回军救援的,拖住他们对整个战局的取胜至关重要。

芳苧列出了众人面临四个问题:一、进兵洛邑走哪一条路?二、如何让白起、魏冉倾巢而出?三、如何与秦人相持?四、怎么才能团结列国军队协同作战?

第一个问题,从大梁攻洛邑、王城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走荥阳、成皋、巩邑到洛邑,这是近路,二是经南郑、阳翟、阳城,过轘辕关、伊阙至洛,这是绕远的道路,而且有两道关卡,易守难攻,一般不会选择后者。而成皋经过这两年列国的反复争夺,几易其手,早就已经破败不堪,城墙到处都是破损,已经起不到阻挡的作用,撤退起来也方便,于是大家还是决定选择成皋进军。

第二个问题,白起、魏冉固然喜功嗜杀,但绝不是冒失鬼愣头青,想要引出他们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让秦人觉得诸侯联军有相当的战斗力,不认真对付不行,最好是打一场让他们肉疼的战斗,激怒秦军;二是让白起认为联军虽然不弱,但自己完全有能力拿下,可以立得大功,以此可以获得极厚重的封赏,按照秦军的军功制度,踏平六十万大军加上魏都大梁的功劳或许可以让他晋升为大庶长甚至关内侯,这个诱惑不可谓不大。因此,一次成功的歼灭战惹毛秦人,又不失时机地展现出联军的短板给对手,才能达成目的。

第三个问题,芳苧准备以大梁为支点,在固守城池的同时,消磨打击秦军的有生力量,在平原地带要避免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多打高烈度的局部战斗,以游击的策略尽量坚持到关中传来捷报之时。

第四个问题,也需要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尽量避免让有恩怨的部队一起行动,减少产生摩擦和矛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要有人来镇住他们,让这些人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的拼凑部队最怕的就是出现反叛倒戈,而秦人又非常擅长这一招,不得不防。当然,这是端木莹擅长的。

说是六个人商议,其实基本就是芳苧一个人在制定策略,其他人偶尔提出一些细节上的建议,而芳苧却不会想御风一样总是担心自己决策失误了怎么办,正所谓“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自全之计”,关键时刻需要果敢一些才行。

首先是列国会盟,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必要的威慑是不可少的,在宣读各种誓词之后,端木莹持刀上台,慷慨陈词,言列国屡败于秦者,皆为貌合神离之过,这一次关系到各国的存亡,一军叛逆,就是害了所有人,因此绝不可以饶恕。不管是谁做了叛徒,她一定会一路追杀到底,宋国君臣便是前车之鉴。

这一吓唬还挺管用,高台之上列国的将军面露惧色,端木莹铁面无私的威名已经传遍列国,大家知道,列御风虽然厉害,但比较讲究仁义,说白了就是心软,而端木莹眼里容不得沙子,说要杀掉叛徒绝对不是口头威胁,而且她确有这样的实力。

如果认为只靠这种威胁便能杜绝后患,那未免过于天真,列国时代的严酷环境告诉大家,在端木莹威慑怀有二心者的同时,其实也将她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必须时时提防偷袭甚至暗杀。

会盟之后大军即刻动身,越过成皋直逼巩邑而来,另一边得到求救消息的白起派出王凌领兵两万前来迎击,以探虚实。

联军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消灭这一支先锋部队,从而激怒秦军大举进攻。

也只能说该着王凌倒霉,历来都是列国军害怕秦军,两军对垒他们有不小的心理优势,王凌部出城接战不多时,由吴、越组成的先头部队便开始撤退,看他们弃甲曳兵的样子还真不像是装的。王凌心想就这种乌合之众简直就是来给他送人头送军功的,立即指挥大军追击掩杀,不料行至一处狭窄路段时,号炮一响,韩、魏、蛮夷以及东郡兵马从南侧山林之间杀出,将王凌的部队分割成四五块。

王凌没想到看起来羸弱的诸侯联军还有这么一手,而且战斗力比预想中要强很多,慌忙组织突围。主帅一退,秦军更是成为了无首之龙,列国兵原来总是被秦兵屠戮,今天可算逮到个复仇的机会,岂能放过?可怜这两万兵士,九成九做了刀下之鬼,仅有百十来人钻进丛林,得以保全性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