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以销量论胜负的业界就跟只卖厕纸的超市一样畸形——大学实习时一起喝酒的前辈曾这样感慨过。

他喜欢将作者比喻成扭蛋,编辑则是往扭蛋机里填充商品的工作人员。

对于未知的作品消费者往往都是满怀期待地挑选,而我们作为编辑的任务就是筛选出能回报他们期待的作品。

但倘若有一天这台机器再也不会出现珍稀扭蛋,亦或是珍稀扭蛋也无法满足期待,那么扭蛋就会被时代淘汰。

“真想生活在名作不断的时代啊……这样的话,哪怕是我,说不定也能培养出一位了不起的作者。”

醉酒后前辈发出沉重的叹息。

那天是我们最后一次喝酒,之后没多久前辈就因为收入问题回了老家。

名作不断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仔细一想名作的定义又是什么?

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真会有那么多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从大学毕业,成为出版社的正式编辑。

刚转正那会儿我是出版社的网站编辑,每天在前线接触海量青涩的作品,起先还觉得蛮有意思,但久了后难免感到厌倦。

重复完成指标与其他前辈委托的杂务,拿着低微的工资做着与理想不符的工作,我逐渐忘记自己选择成为编辑的理由。

编辑这一行如果没点追求那不如早点回家种地啊——已经回家种地的前辈身体力行地教导了我。

随便什么都行,只要能让我找到点工作的意义就好。

如此想着的我点开网站一本刚发布的新书。

总共只有一章,错乱的标点与无分段的文字胡乱堆砌,换作以前我早就关闭网页。

但那天我的心情有些茫然,因此无意识地滑动滚轮,视线追随着稚嫩的文字游移。

不是无聊到一种境界真的难以将如此难以下咽的短篇小说看完。

老套的剧情以及新人作者独有的投入,通篇文字太过用力,完全没有美感或是趣味。

期间喉咙里数次发出真无聊之类的嘀咕。

可我还是看完了。

总得来说都算不上打发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我没由来地想了解刚开始创作的新人是在追求什么。

用编辑的身份联系作者后,对方的回复难掩激动,令我有些愧疚,毕竟我也没打算跟他有更深的发展。

问起创作的初心——

“因为被一本很棒的漫画感动了!”

随处可见的理由。

我瞬间失去聊下去的动力。

“那编辑你又为什么想当编辑呢?”

他忽然兴致勃勃地问道。

这个问题让我始料不及,说实话这种事怎样都好,明明跟他的发展毫无关系,还是说他真当成闲聊了?

我本想用官方的口吻来避开回答并结束这场对话,手指却在半空中迟疑了一会儿。

或许是笔电的光芒透过镜片在黑暗中过于刺眼,令熬夜的大脑逐渐迟钝。

最终手指顺应本心慢慢敲击键盘——

“因为被一本很有趣的轻小说感动了。”

到头来我的理由也随处可见。

“诶……跟我差不多嘛。”

你在擅自失望个什么鬼?

“不过创作的契机本来也都差不多吧。”

“怎么说?”

我是不觉得作品那么幼稚的作者能有什么高见。

“你想啊,人会无缘无故就想成为超级英雄吗?如果不是憧憬这样的角色,也不会产生类似的妄想。所以想成为作家或者编辑,一般都是被什么作品打动了。”

这的确不是什么高见,但还是令我惊讶得瞪大眼睛。

他的说法完全没错,倒不如说这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我却忽略了这件事。

所有编辑或是作者最原初的想法都是——想成为那样的人。

因为憧憬而感动。

理想本来就是这么单纯的东西。

唯一值得确定的,只有自己此时此刻,是否还想成为那样的人。

“你很想成为作家吗?”

“喔,那当然!”

我想也是,哪有刚开始创作的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只是他还完全没有体验过追求理想的艰辛,只是单纯的认为成为作家很厉害。

想到这我深吸了一口气,手指啪嗒啪嗒快速敲击键盘,语气恶劣地向眼前这个新人发起攻击——

“哪怕你的作品像一滩烂泥也这样想?”

“一、一滩烂泥?我觉得应该还是有点能看的地方吧?”

“完全没有,光是错乱的标点跟分段就会让人毫不犹豫地关掉网页,哪怕耐着性子看一会儿也只会确认自己是真碰上烂泥了……”

随后我一口气发送几百字的指摘,虽然的确是在指出他作品的问题,但详细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在泄愤了。

回过神聊天界面已经只有我在自言自语。

不管换作是哪个新人被编辑这样恶劣地抨击都会无言以对——

“喔喔,还有吗。”

是我错了,这个新人的脑回路似乎真有点不对劲。

“就算烂成这样你也还想继续写?”

“要是不烂,那我早就成为作家了吧。”

他直白的反驳再次让我哑口无言。

这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实在单纯得过分,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受力点进行打击。

“你知道成为作家需要多少努力跟天赋吗?”

“我哪里知道,我又没当过。”

又出现了,这种结果论。

“你就不能多想想吗?”

“想那么多干嘛,总之我想当作家,然后正在创作,这样不就行了,或者你有什么快速成为作家的方法吗?”

快速成为作家的方法……要是有这种方法,前辈期待的名作不断的时代早就来了。

“总之,要多写多思考。”

“那不是废话吗?”

“是废话。”

总感觉跟眼前这个人聊得越久,智商也会被逐渐拉到同样的水准。

此时的我蠢得自己都想笑。

这不是形容,半夜三更的我真的突然笑得停不下来,至于理由——根本没有。

只是莫名感觉许多烦恼都被推翻,单纯的想要发笑。

笑完之后,我大概也成了彻头彻尾的笨蛋。

“好,那我们以后就一起多写多思考!”

“啥意思?”

“当你编辑啊笨蛋!”

“喔喔……诶!”

这就是我与轻小说家“木村拓斋”最初的相遇。

没有任何值得感动的地方,连志同道合的伙伴都算不上,只是一个笨蛋将另一个正常人拉下水的故事。

当他的编辑真的是一件很费精力的事,毕竟对于自己的作品他除了热情以外什么都没有。

有段时间我甚至感觉自己去当语文老师也比当编辑有前途。

而他也是能够理所当然麻烦别人的性格。

见面后果不其然,他只是个稚嫩的初中小鬼,面容还算清秀,以后说不定会有挺多女孩子喜欢,性格与其说是开朗倒不如说是没心没肺,跟那些心思细腻的作家完全不像。

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最后他的作品竟然真通过了编辑部的审核,确定出版。

虽说出道作很快就被腰斩,但他还是实现了最初成为作家的梦想。

在他身上我实在看不到天赋之类的存在,要说他能够成为作家唯一的理由,我想只有他的心思太过纯粹。

纯粹到能忽视一切阻碍,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无法成功的未来。

在见证他成功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变得像笨蛋一样纯粹。

之后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文风明显地朝着商业化的路线发展。

最初我也在想他是否因为出道作被腰斩受到打击,思考过后决定向市场妥协。

但从跟他的面谈来看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依旧纯粹地作为作家在进行创作,只是像突然开窍似的找到了成为热销作家的捷径。

以业界按销量作为衡量作家的标准来看,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依旧感觉他跟许多热销作家不同。

他并不是以热销为目标而去创作,而是纯粹热衷于热销的元素。

某种意义上他的确是个天才。

真希望在老家种田的前辈能看看这家伙,业界如果都是这样的热销作家那可能也会挺有意思。

而这个有意思的家伙似乎并不只是被我注意到。

某天网络热销漫画家“风野草籽”老师忽然找上我,主动申请承接“木村拓斋”新作的漫改工作。

以“木村拓斋”当前的影响力而言,还不足以让“风野草籽”这一等级的漫画家注意才对。

但当两位老师见面后我才明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

哪怕一见面就因为理念不同吵得天翻地覆,但在我眼中这两个人都是相同的存在。

纯粹得无可救药。

他们一定可以成为很好的拍档吧——

“喂,是小斋啊,找我有什么事吗?喔,你要跟风野草籽老师合作出一本新作?问我有什么办法把两个人不同的理念整合在一起?啊……这件事其实挺简单的。”

这一天来的比我想象中要快,但更超出我想象的是……

这两人似乎合作过头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