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精神,按照她的理解,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对学问,对研究的求真务实,不懂的不胡说,不确定的事不会言之凿凿,大放厥词,同时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刻意对一些相反的证据视而不见,客观看待的态度。

华夏人从来不缺乏这种求真,甚至较真的精神,司马迁游历天下收集各种资料而著成《史记》,只敢说自己这是"一家之言"而不代表官方的历史实录,后世也证明他的记载中的确有不少存疑之处,但求真态度,不妄言权威的精神并不因谬误而失色。

然而时至今日,无论学术界还是普通人,都呈现出一种很有追求真实的意识却而缺乏求真态度的奇怪状况。

打开朋友圈、贴吧、公众号,或者是知乎一类的知识分享应用,我们会发现"XX真相"类标题极为常见,也非常吸引人,而这些揭秘、真相类文章与讨论中不乏大量夹带私货,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说法,看起来很学术,实则经不起推敲,其哗众取宠的效果大大高于学术价值。

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伪学术体"的固定文章套路,找一些大家不懂的专有名词,配合一些数据表格,断章取义地引用一些国内外文献,便可以攒出一篇看似非常严谨,有理有据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还会被各种公众号大量转载,越捧越高,其实仅仅是为了博人眼球,赚取人气和金钱罢了。

就拿秦剑这件事来说,如果大家到任意一个搜索引擎键入"秦剑"这个关键词,在前几页几乎一定能看到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调,而且其来源和内容基本都一样,源头只有两三个处处而已。

一种是吹捧型,说秦剑多么多么厉害,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两千年,轻松砍断同时期西方的铁制兵器云云,其中引用了点儿数据和理论,进行了一些东西方刀剑强度的对比,但其中难免有"田忌赛马"之嫌。

田忌赛马大家都听说过,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试,用自己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竞赛,以求获得胜利。三局两胜的比赛中这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在学术研究中使用这招,未免有失水准。

拿秦剑中的佼佼者对比西方铁制兵器中几个不露脸的个例,最后以偏概全来证明华夏秦剑天下无敌,这样的说法实在不能取信于人。

与之相反,还有另一种"黑"的论调,出现于贴吧,又被广泛的转载,这篇文章显得更为"学术"一些,其中以截图的方式大量引用了不少文献,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号坑第一次发掘的研究报告,有始皇陵考古队长的论文片段,也有冶金方面的图表,看上去似乎严谨了许多。而其得出的结论是,秦剑仅为明器,很难有实用价值,掉在地上会摔成几截,与木棍对抗也会折断……

这个说法也很难经得起考验,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秦陵考古队长的一两篇文章,本身就是一家之言,而作者本人也并没有言之凿凿地下什么定论,结果被人引用出来之后,就成了所谓"铁证",拿出去四处宣扬"秦剑真相",同样不负责任。

别的不说,如今考古界、历史界普遍认为兵马俑中大量兵器的缺失与农民战争有关,不见得一定是项羽手下,但确实被人大批量地拿走却是事实,在一号坑第三次挖掘工作展开期间,秦陵考古队的学者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试问,农民军要一堆比玻璃还脆,强度还不如木棍的兵器何用?

然而,正是这样很不靠谱的言论,却广泛地流传于网络,让许多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相",并为自己所看到的"真相"在网上互喷,打的不可开交。

想要追寻真相,不想被所谓"权威人士"或"砖家"欺骗,是大众的求真意识,而由于缺乏求真的精神,才导致大家往往先入为主地将自己第一个看到的"伪学术体"文章看作真理,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反主流,反传统,反教科书的观点,一定就是"真相"。

学者被名利诱惑不追求真实,学生们或是无奈,或是为了混文凭,参与"生产论文""生产专著"等学术造假,普通民众只有意识上的求真而没有态度上的求真,如此大环境,还怎么做学问?父母总是这样诘问仲孙宜。

她的回答倒也简单——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有更多具有学术精神的人站出来啊,大家都跑到国外去了,难道能指望着剩下这些有问题的人突然一天幡然醒悟,集体改过自新?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外部环境,有人选择换一个好环境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有人会选择留下来改变这不够好的现状,同时承担被他人排挤或被环境同化的风险。

从个人角度说,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别,高下之分,但不得不承认,后者的选择更需要勇气,就像明知道会被误解,会被人排斥,路见不平,依然会毫不犹豫举刀相助的端木莹一样。

人生在世,除了自我的实现,个体的发展外,是需要一点精神境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任何列国世界的事物公开于现代世界,更不能让它们成为证据,去印证某些命题。"学姐讲了足有半个时辰。

"我还……真没想过,带一些东西回去,有这么大影响。"御风擦擦汗,他哪里能想到简单的几句话能引出如此严肃的话题。

"我选择来到傅阳,本是想要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做出成绩,来影响那些身在顶尖高校却尸位素餐的学者,后来发现自己来错了地方,再后来才发现这里才正是做研究最好的所在。"学姐又说起自己利用春节假期四处查询下载资料,回到学院潜心研究,撰写论文,至今已经在现代世界已有多篇获得发表的事,虽然仍是无人喝彩,但说起这些,她颇为骄傲。

一个学者,哪怕仅是自认为是个学者,不因论著不被关注而担忧,而因文章对得起良心而欣喜,值得为她点赞。

"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列国世界的秦剑能做到既超过四尺,又如此坚固耐用?"梦琳想起了本来的话题。

"那就是我下一个要研究的课题了啊。"仲孙宜笑笑,"谢谢你们听我唠叨那么久。"

"我们受益匪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