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复姓仲孙,单名一个宜字,父母都在大学里工作,爷爷奶奶也是教授,按照现代世界老一辈的话说,应该叫做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家长们嘴里说的都是大学里的事,而自打上初中以来,父母却一直告诉仲孙宜,最好不要留在国内读大学,更不要在国内读研究生、博士生,因为高校里的学术环境相当成问题。

象牙塔,这个词原出于《圣经》,后引申为远离世俗尘埃的纯净之地,在现代华夏它几乎成为大学校园的代称。

然而,这座"象牙塔"也不免在经济大潮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知从何时开始,本该是安心做学术研究的大学掺入了大量功利成分,学生入学奔着"混文凭"而不是学本事的越来越多,教师或导师专心于"社交活动",每天忙活四处"演讲挣外快"而非学术研究的越来越多,论文造假,数据造假,学术风气恶化程度达到了一个巅峰。

仲孙宜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件事。

表哥家住在古都长安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从小成绩非常突出,高考以全市第三的成绩考入了全华夏排名前五的理工科大学,学物理。出于对学术研究与知识的渴望,他苦学四年,再攀高峰,考取本校最难进的研究生专业,成为"院士"的弟子,学制两年半。

可进入研究生阶段,才是失望的开始,德高望重的"院士"导师根本见不到人,平时指导带领大家的只是两三个博士生学长,所谓的指导不过是告诉研究生们,去看什么书,去做什么试验,去收集什么数据而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表哥觉得这样的学术研究生活,甚至不如本科四年有价值,跟随"院士"学习,与想象中的情形相去甚远。

终于,他将这些疑惑向一个学姐倾诉,令他震惊的是学姐的回答——

"你想太多了,现在有几个人考研究生、博士生是冲着学问来的?还不是能挣一个"院士弟子"的名头,出去找个好工作嘛。选导师就是选人脉,你考研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吗?这个导师在机关行政部门弟子众多,那个导师在科研院所影响力甚大,另一个在外企和推荐出国留学方面有路子,别人削尖脑袋都挤不进去的位置,你是他的弟子,找之前的师兄、师姐,一句话推荐就有可能走绿色通道进去,胜过奋斗十年啊,这不是常识嘛。学校要靠着这些"院士"撑台面,"院士"靠着学校申请经费,导师就是个挂名导师,学生也就是和个挂名学生,各取所需罢了。"

表哥记得自己那是愣在当场,十分钟没有说出一个字,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称导师为"老板",而不是"老师",所谓深造,不过是一场交易。

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眼见到"院士导师"是在毕业典礼上,对方走到每一个毕业生面前给他们颁发学位证书,"院士"与自己的学生两年半来唯一的对话是:

"你姓什么?"

"我……姓林。"

"好,恭喜你毕业。"

仅此而已。

表哥再也不想在这样的地方学习,只身来到帝都,进入一家外企,从头开始做了一个基层员工,并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女朋友。

女孩儿也是名校毕业,华夏排名前三的文科学校硕士,在听了他的求学遭遇后,淡然一笑,"你是不知道,我们文科研究生是做什么。"

女生所在的产业经济专业,研究生两年的任务就是两个字——攒书。

所谓攒书,就是替导师攒书,博士生写大纲并分配任务,这一章归你写,那一章归他写,资料上网找去,从其他书里复制粘贴去,润色一下文笔,统一一下表述,最后署上导师的大名,于是一本本学术专著如流水线作业一般被"生产"出来,导师挣了稿费,学生挣了学分,岂不美哉?

一开始,她心里发毛,这不是纯粹瞎编吗?自己还是个学生,许多专业知识都不懂,却赶鸭子上架去写学术专著,实在勉为其难,后来学长、学姐给他们新人传授经验,不需要自己写,千古文章一大抄,把已经出版的书籍、专著、外国文献找过来,攒一攒,就是一本新书。

两年间,她先后参与了五本专著的编写工作,虽然属的都是导师之名,其实他自己没写哪怕是一个字,作为攒书的回报,毕业后的他们,被师门前辈介绍来到了这家令人羡慕的外企上班,成为了帝都高级白领中的一员。

"你知道我们的学术活动都有什么吗?某某名人的老婆过生日,师门弟子们要去跟着里外帮忙;某某领导的孩子满月,师门弟子们去布置满月酒;某某书法家收主持人为徒,师门弟子们要去捧场……这都是导师的重要门路,必须好好表现。"

表哥脸上只剩下苦笑。

更有甚者,利用自己导师的身份,骚扰女学生,甚至威逼利诱她们与自己保持不正当关系,社会新闻中"叫兽"一词出现的频率一度远超"教授",知名高校曝出的桃色丑闻层出不穷。

在那几年中,某数一数二的政法大学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斩杀教师事件,杀人者的前女友疑似与教授有情人关系,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赞颂杀人者的言论,好像他反倒是个英雄,甚至有诗赞曰:

象牙塔里夜沉沉,

学问虽在廉耻尽。

安得快人XXX,

诛尽衣冠兽与禽。

事实似乎并不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是所谓血气青年斩杀禽兽教师,但通过此事,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叫兽"的痛恨。

仲孙宜高三时,全国掀起了严查学术腐败的大潮,相当一批论文造假,学术造假的导师被清退,包括表哥女朋友导师在内的一批高校领导落马,甚至被捕判刑,华夏的高校歪风才开始有所遏制。

父母告诉她,最可怕的倒不是高校出现了一些欺世盗名之人,而是学术精神的丧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