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一时的郑国,如今只剩下新郑一城,每每受到韩、魏的威胁而难以自保,从君主到国人犹如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高度紧张,此次全国上下认为郑国必亡,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出降,公卿贵族纷纷考虑后路时,没想到傅阳人的出现把这个摇摇欲坠的诸侯国挽救回来。

就是这样一个没落小国,其内部公族比齐国还要复杂,主要执政的世卿有七,皆为已故的郑穆公之后,合称七穆,与鲁国三桓的概念一样,七穆把持了国政,占据国家几乎所有重要岗位。

他们分别是: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其中国氏之中,涌现出一位贤人,凭借他的努力,郑国才得以保存至今,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子产。

子产又名公孙侨,是郑国七穆公族中最有远见与能力的一位,郑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却也在竭尽全力保全国家,安抚百姓,孔丘先生对子产赞美有加,说他是一位仁人。

这不,宴会之上,身为宰相的子产专门找到御风,不是为了劝酒,专门来讨教。

子产先是将傅阳夸了一通,说他们国土仅有方圆五十里不到,却能保全自身并得到发展,必是有治国良策,子产态度诚恳,表情谦恭,不说点什么实在不好意思。

但又能说点什么呢?告诉他傅阳有先进的现代思想?他必然听不懂;说有记载了列国及后世史书的典籍?那是国家"最高机密",跟谁也不能说;说自己和小伙伴儿们忽然觉醒了通神之力?似乎也很牵强……

"民为贵。"御风憋了半天,还是决定套用一下孟子的经典理论。

没有百姓支持,怎么做稳国君的位置?没有百姓的支持,谁替国君打仗?

"东海二国哄,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何也?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岂不闻‘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御风改编了《孟子》中的一个故事。

它说的是,东海两国打仗,官员死了三十三,老百姓没有一个牺牲的,也不去救他们的上司,为什么呢?赶上不敢的年景时,百姓饿死的逃荒的以千人计数,可国君贵族家里粮食充足,当官的却不作为,任由百姓受灾,等到了用到百姓打仗时,百姓自然会说"你行请你上吧",眼睁睁看着当官的去送死。你对待别人如何,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这就是所谓"出尔反尔"的本意。

这段话本是说邹国和鲁国打仗,邹国死了三十三个当官的,出尔反尔是曾子的名言,但在列国世界天知道有没有发生过这些事,御风只能临场进行改编。

子产闻言连连行礼,说郑国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公族富有而百姓困顿,不少人逃亡韩、魏以导致国力日衰,几乎不能自保,但各公族上下意见也不统一,七穆家族谁也不愿意主动舍弃财货,面对这样的情况又当如何呢?

御风很想回答他"傅阳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月只有四百铜贝的生活补助",但想了想如果这么说还要解释不知道多久,还是讲起了大道理。

郑国现在的处境和两年前的傅阳很像,强敌环伺,又没有能依靠的大国,这种情况下随时都有被他国吞并的可能,一旦被他国攻下城池,不管是国君还是公族,将去何处容身?亡国之君臣就算侥幸活下来出奔他国,也都是寄人篱下,财富也好,性命也罢,别人一句话就可以夺去。何必要自取其辱呢?不如将财富分出一部分来,凶年的时候赈济灾民,让百姓不至于挨饿,丰年的时候让大家一起享福,这样才能让百姓和君主公族同心同德,遇到他国侵攻时才能戮力一心,保全社稷,否则不知先人宗庙将迁向何处。

为了组织语言,御风故意将语速放慢,反正列国人说话都是慢条斯理的,倒也不觉得奇怪。其实这段话与其说是回答子产,不如说是讲给郑共公和其他公族听,子产身为贤人不可能不懂得这些道理,但他说服不了包括自己本家国氏在内的其他公族,于是只好借御风之力。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自己家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样才是好的,大家未必会听,只有借助外人的嘴来说,才有人能够听进去,才觉得有些道理——子产深谙这个道理,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这时候郑共公沉默不语,他的处境很尴尬,说是郑国国君,但实权不多,每每做出决定又不得不受到七穆的挟制,难有作为,于是和许多甘于平庸的君主一样,干脆不问政事享受生活。然而韩、魏二国大兵压境,所有人都恍然意识到,安稳的日子难以持续长久,这次双方退兵,谁又知道强敌何时复来?

正好子产和御风探讨了这个问题,郑共公立即跟着说公族为了保国保家应该出一份力,不能贪恋私财。

这话一出,七穆族人可不干,子罕、子驷、子丰、子良等七家的"大佬"们纷纷发话,有的说应该让郑共公等公室率先出钱出力,做出表率,有的说应该让子产他们国氏带头捐出钱粮,几方争执不下,颇为热闹。

到了后来,这场争论已经演变成为相互吐槽算小帐,什么哪天哪天郑共公得到了明珠三颗却偷偷藏起来没有让其他人知道啊,哪年哪月造访晋国收到了晋国大夫的礼品却没有拿出来分享啊,还有某月某日魏国国君赏赐的肉羹只有少数几个人吃到等等,场面十分混乱。

"我说,这些公卿大夫为了吃没吃到几口肉争来争去,也不觉得丢人。"御风低声对梦琳道,"看他们这德行,还真不如让韩国吞并算了。"

"你以为韩国那些贵族能强到哪里去?真是醉了。"说罢梦琳又喝了半杯。

"不是减肥嘛?喝这么多甜酒。"

"没事,喝酒看戏呗。"

此时,子产忽然哈哈大笑,"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一边高声诵着《节南山》,一边离席出门而去,他明白,郑国灭亡就在眼前,这已经不是自己可以挽救的事了。

《节南山》为《诗经》中一篇,流传甚广,子产吟诵的几句,正是描写大臣们时而相互倾轧,时而相互合作的无耻嘴脸。

这样的国家实在没什么必要再待下去,临别之前,百里瑶光告诉子产,如果郑亡,可帅民来傅阳,或能让他见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国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