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很奇怪……"小雪琢磨起来,"理应是我们与列国交流困难,或者说完全不能用语言交流才对。"

华夏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写、语言都不统一,用词用语也不尽相同,西汉杨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应该算是华夏第一本方言书,方言一词也正来源于此,它记录了西汉各地的方言用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夏族方言的复杂程度。

其中有这么一段:

修,骏,融,绎,寻,延,长也。陈楚之间曰修,海岱大野之间曰寻(大野,今高平钜野。)宋卫荆吴之间曰融。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度谓绢帛横广。)幅广为充。(尔雅曰缁广充幅。)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长谓之永。(各随事为义。)

简简单单一个"长",在西汉各地竟有六种表述,其中修长、延长这样的词一直流传至现代世界仍在使用,这还是在秦、汉一统天下的背景下,若是放在春秋战国,天知道同一个字会有多少种说法,多少种写法,多少种读音。

除非是古华夏语专家或者古文字专家,否则就算真的穿越至古代,写字看不懂,说话听不懂,怕是连填饱肚子活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大。

然而这种情况却没有出现在列国世界,时至今日,大家和齐、鲁、宋、秦、魏、楚、吴人打过交道,只要大家勉强按照《左传》《国语》里的文言照猫画虎对付几句,就没有语言不通的情况出现,反倒是土生土长的列国人百里瑶光受到不同国家方言的困扰,着实令人费解。

如果再加上发音,那就更复杂,据说中古华夏语在现代还能从粤方言、闽方言中找到一些保存得比较好的元素,上古华夏语和现代发音区别更大,想要实现古今交流,说话还不如写字靠谱。

御风在高中时倒是看过一个视频,说是用上古华夏族拟音去读诗经,简直完全听不出和现代华夏语有什么关系,一堆的弹舌音、小舌音,按照俗话说就是类似意大利语那样的"打嘟噜"。

御风认为这种拟音实在不靠谱,简单地查了查其理论基础,说是从藏语、泰语、缅语等周边民族语言找出的共性来推断上古汉语发音的根据。

虽说这些语言之间相互影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用现代的藏语、泰语发音来推断两三千年前甚至更古老的华夏语发音,实在说不通,难道除了华夏族发音出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之外,周边民族的语言千年不变?还保存着最初时候借鉴华夏语的样子?想必是不可能的。

而且,语言是为了交流之用,把发音弄得那么复杂,既不好学,又不易懂,没有什么意义嘛。

不过后来小雪反问了他一个问题,是先秦的大籀、小篆字复杂,还是现代华夏字复杂呢?如果当时文字比划如此复杂,为什么发音不能复杂呢?御风这才明白自己误解了上古发音。

列国之间之所以能交流,因为存在着类似现代"普通话"一样的"中州音",也就是"雅言",周代及后世,士大夫都要修习雅言,外交、议政等正式场合也都用雅言,百里瑶光、司马歆妍和万俟雨爰都是女生,没有系统学习过雅言也是正常,因此与魏大夫交流起来会有困难,但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傅阳众人却可以沟通"无障碍"。

"难不成是脱胎的过程,顺便把咱们说话也改了?"梦琳想起了《玄机册》上关于脱胎的描述。

"不可能,自己说话变没变,自己听不出来吗?"

"那可没准儿。"梦琳只是胡乱猜猜而已,"瑶光,你听我说话,像魏大夫,还是像齐鲁人?"

从百里瑶光嘴里,大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与齐人言,则言如齐;与魏人语,言则近魏。

"啊?"所有人不敢相信,于是大家又问雨爰,她说大家对她讲话时,近似于淮夷的腔调。

"我的天哪,列国世界还带有自动同声传译功能?"御风惊叹。

"看来的确是脱胎所致。"小雪发言,"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将现代人的身体变得与列国无差别,连语音语调等细节也发生了改变,或可以说,除了思想与知识外,它把我们改造成了完完全全的列国人。"

"这技术要是放在现代……"

"大侠,这句话你已经说过好多遍了。"

"不行,我还得再感慨一遍。"御风接着说道,"列国远远不如现代世界发达,唯独有通神之术和这些神秘的,难以解释的事物,它们超过了现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怪不得那什么国外组织处心积虑研蛊惑家长,要研究通神之力。"

"不管怎么说,能够顺利地交流,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北宫玉衡道,"义台到了。"

大家聊着天,不知不觉间便走到了“义台”底下,那的确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台上并没有供人登上去的阶梯,这样的"地标建筑"不知道放在列国世界有什么作用。

御风上前去问修筑的工人,那个年代没有专门的建筑工人,应该叫民夫更为合适,民夫告诉他,魏惠王(这时他并没有敢称王,因此称作魏惠侯)邀请陈轸暂时代任魏国宰相,陈轸只提出一条要求,就是于魏国各城池搭建义台,来纪念一段义举,同时寻找一个义士。

这点小事魏惠王当然应允,定陶是刚刚拿下的新城,故而才开始兴建,“义台”高五十尺,也就是五丈,这个高度已经超过了定陶城墙,从城外都能看见,一时间“义台”成为了魏国一景。

至于这么多义台到底是为了纪念哪位义士的,民夫言说不清,正巧走来几个魏国士兵,看样子应是监工,御风又跑去问他们。

通报姓名后,几个士兵得知眼前这人竟然是能击退几十万诸侯联军,带领傅阳军队大破田氏齐国的列御风时,双腿不住发抖。倒不是因为害怕,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小喽啰哪里能够想到在大街上碰到一国之君?

几个人磕磕巴巴地讲述了“义台”的来由,并派人找来几卷竹书,上面是“义台”修筑完毕后将要刻于其上的文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